蘇州榮軒環保有限公司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東山大道4088號
聯系人:董經理 18915418820
電話:0512-66294806
傳真:0512-66294852
E-mail:Doishero@rep88.cn
網址:www.diekou.com.cn
“環境問題本質上是各個行業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生態欠賬,環境本身沒有問題。建設美麗中國不是環保部門的‘獨角戲’,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交響樂’。”今年兩會,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李海生,這位深耕環保事業四十載的“科技老兵”, 依然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環境立法領域,致力于為各行各業注入“綠色基因”。
去年兩會,李海生提交了一份關于礦產資源法修訂的建議,提出加強礦產資源法中的“含綠量”。令他感動和欣慰的是,這一建議最終被采納。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將生態文明要求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利用的全過程。“這充分彰顯出我國的立法機構和相關部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李海生說。
今年,他將目光投向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乍一聽,這部法律似乎與生態環境保護關聯不大,但李海生指出,2023年,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70億噸,絕大部分依靠船舶運輸,這些船舶普遍使用重柴油,每年會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數據顯示,全國船舶排放氮氧化物已達162萬噸,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2.6%,亟須在法律層面加強約束和控制,進而消減船舶海上運輸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實現綠色低碳。
作為一名環保工作者,他希望協助環資委的領導們,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嵌入到其他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法律條文中,提升這些法律的“含綠量”。
“環境污染需要從源頭控制。”李海生認為,要從法律層面推動各行各業行動起來,投身到美麗中國建設當中,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的產生和對環境的破壞。“就像把一滴墨水滴入清水,想將墨水完全提取出來百倍艱難,必須在源頭擰緊環保‘閥門’。”他形象地比喻道。
“源頭防、協同治”是李海生一貫堅持的理念。多年來,他專注于大規模建設開發活動的累積性污染控制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并在京津冀、長江、黃河等重大戰略區探索了“1+X”生態環境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科技力量。
如今卸任中國環科院院長職務后,李海生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他將把多年積累應用到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污降碳工作中,重點關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問題。同時,他將繼續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提升我國在環境標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